石雕魚化龍

螭吻又叫魚龍,魚和龍的結(jié)合體,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。九子中,螭吻被認(rèn)為是來源于印度佛教。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(shí),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后變化而來。
鴟吻,又名螭吻、鴟尾,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,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九子,又有第七子之說法??陂熢氪?,平生好吞,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。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,這位龍子好在險(xiǎn)要處東張西望,也喜歡吞火。
據(jù)《太平御覽》載:“唐會(huì)要目,漢相梁殿災(zāi)后,越巫言,‘海中有魚虬,尾似鴟,激浪即降雨’,遂作其像于尾,以厭火祥?!北彼螀浅嘣凇肚嘞潆s記》記載:“海為魚,虬尾似鴟,用以噴浪則降雨”。
鴟吻是中國古代建筑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。初作鴟尾之形,一說為蚩(一種海獸)尾之形,象征辟除火災(zāi)。后來式樣改變,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,因名鴟吻,又稱“龍吻”。在房脊上安兩個(gè)相對的鴟吻,能避火災(zā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