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園石雕雞

生肖雞的核心民俗內(nèi)涵,大都和雞的習性與外形相關,也即羽毛艷麗、公雞打鳴、母雞育雛、啄食毒蟲等。在雉科動物中,雞、雉、孔雀都有異常艷麗舒展的羽毛,因此雉科動物成為百鳥之王“鳳”的主要原型。民間也常把雞喚作“鳳”。
公雞打鳴是中國文化標記時間的重要生活現(xiàn)象。雞鳴過后,日出東方,晝夜更替。雞成為光明、晨昏、時間的重要象征,并衍生出勤奮、秩序、責任的意涵。聞雞起舞、雞犬相聞、雞鳴戒旦等成語就源于“鳴禽”的生活文化。
雞在古代被稱為“德禽”。《韓詩外傳》歸納了雞的“文武勇仁信”五德,釋曰:戴冠為文、趾突為武、好斗為勇、呼食為仁、守時為信?!队拿麂洝份d,晉人宋處宗養(yǎng)一長鳴雞于窗前,雞開口和他談論,極富言智,處宗因此言巧大進。遂有“雞窗”代指書齋的典故。
雞勇斗的習性被飼主加以訓練,遂形成斗雞的游藝活動。斗雞習俗在東亞、東南亞各地都很流行,歷史悠久。規(guī)范的斗雞活動有游戲規(guī)則,在愛護雞的前提下欣賞斗雞的敏捷、勇武和英姿。斗雞為民眾喜愛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勇武之氣能感染人、激勵人。
“雞”字恰巧與“吉”字諧音,因此雞也是民間文化中的吉祥鳥。正月初一為雞日(吉日),民間有在室內(nèi)或門上“貼畫雞”的風俗,寓意吉祥入室。畫雞圖案取義“大吉有余”“大吉大利”。也有地方新年貼“雞王鎮(zhèn)宅”圖案的年畫和剪紙。